突破新壁壘 科技創新是關鍵
國際海事界“舊”力量為爭奪市場主導權而有意針對“新”力量設置各種技術、標準壁壘的動向,引起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、行業協會和船舶企業的共同關注。在剛剛結束的2010中國船舶工業創新發展論壇上,各界人士展開了一場如何應對當前船舶工業嚴峻形勢的頭腦風暴,科技創新成為業界應對國際海事新規挑戰、突破新壁壘、實現船舶工業做強目標的關鍵詞。
其實,早在今年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金東寒就曾提出這樣的擔憂:船舶企業要警惕阻礙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貿易壁壘變為技術壁壘、安全壁壘和低碳壁壘。如今,新壁壘之說已成事實。傳統的航運國家和先進造船國家主導著國際公約和規范的制定,以綠色、環保、減排、安全為由,通過國際海事組織頻繁出臺新規范、新標準,大幅提高造船準入門檻。另一方面,這些國家還利用已掌握的先進技術,提早進行布局和開發新的關鍵技術,企圖再次占據新技術制高點,以長期壟斷高技術、高附加值產品市場。例如,歐盟從2000年開始就提出“Leader SHIP 2015歐盟造船業計劃”,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,對創新產品和創新流程實施補貼;日本則把積極應對海事新規看做重振造船業的機遇,認為如果處理得當,其造船業將迎來第二個春天。
顯然,新壁壘是傳統造船強國意欲阻礙新興造船力量發展壯大而設置的,作為最大的新興造船力量,我國面臨最嚴峻的挑戰。相關專家表示,目前我國船舶工業制造技術仍落后世界先進水平5~10年,除骨干造船企業外,大多數船企無法達到涂層新標準(PSPC)的要求。同時,預計新船能效設計指數(EEDI)極有可能在2013年左右強制實施,留給我國船舶工業向低碳模式轉型的準備時間也已不多。屆時,一旦船東在合同中將EEDI等新標準作為新造船的強制要求,我國眾多船企就會因為嚴重缺乏低碳排放技術而丟失接單的主動權。
在這場新一輪的新舊造船力量角逐中,中國如何才能突破壁壘、殺出重圍?相關專家表示,應該充分借鑒兩個層面的經驗。首先是縱向的歷史經驗?!笆晃濉笔俏覈肮I發展最快、最好的5年,并在國際地位和競爭能力上取得了實質性飛躍。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,科技創新是最主要、最根本、最有效的推動力量。以船型開發為例,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,科技投入所帶來的新船訂單金額是投入資金的100倍以上。其次是橫向的來自競爭對手的經驗。日本和韓國在政府的推動下,提早3~5年針對國際海事新規,進行了新技術、新船型和新裝備的創新研發。研究這兩個層面的經驗不難得出結論——科技創新是應對新挑戰的關鍵,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。因此,我國船舶工業要統一認識,通過制定“十二五”規劃調整產業發展戰略,在政府指導和企業努力下積極實現創新突破,積極應對新規范引發的新一輪技術革命。
可喜的是,我國船界已經意識到了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必要性,并計劃在“十二五”期間從加速主流船型升級換代,提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水平,加大船用設備科技創新力度,大力開展信息集成技術、精細化管理技術、高效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,全面加強前瞻性技術、基礎技術和技術標準的研究,實施重大創新項目等方面入手,對船舶科技創新工作進行重點布局。相信我國船舶工業在科技創新戰略引導下,一定能夠突破新壁壘,順利實現由大到強的轉型。
?